聖言會的聖人

聖楊生愛諾德 (1837~1909)

聖楊生愛諾德 (1837~1909)

 

生     平      

1837年

生於德國北部

1859年

獲得高中教師文憑 

1861年

在德國晉鐸,後在高中任教,同時推動祈禱運動

1874年

第一次發行<小耶穌聖心通訊>

1875年

在荷蘭Steyl(史泰爾)創會

1878年

出版<天主之城>月刊

1879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安治泰神父和福若瑟神父到中國

1880年

出版<聖彌格月曆>

1884年

第一屆總會代表大會,「聖言會」成為-正式修會。

1888年

在羅馬創立修院

1889年

在奧地利建立修院

1889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阿根廷

1889年12月

創立聖神婢女傳教會

1892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多哥

1893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厄瓜多爾

1895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巴西

1896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新幾內亞

1896年12月

創立聖神永禱會

1900年

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到智利

1900年

教廷欽定「聖言會」正式命名成立

1906年

聖言會開始在日本工作

1909年

在荷蘭母修院Steyl去世

1975年

教宗保祿六世列入真福

2003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

楊生愛諾德於1837年11月5日生於下萊茵河的高賀。父親名蓋哈德、楊生,母親名亞納、衛來森。他們共生子女十一日,其中三人早夭。楊生是老大,他的五個弟弟及兩個妹妹中,弟弟威廉進入卡布浸修會,會名尤尼帕魯斯修士。最小的弟弟若望,生於1853年10月15日,小愛諾德十六歲,後來升為神父。愛諾德以經濟支援他讀書。若望在當執事時加入聖言會。然於1898年逝世,死時僅四十四歲。

    在高賀一所剛開辦的小學中完成了四年的小學教育和一年的特殊教育之後,愛諾德便進入位於荷蘭邊界的一所中學就讀。在閔斯特,他以同等學歷通過了國家考試。雖然他願意成為神父,但因他僅十八歲,未到進修院的年齡而未能如願。於是他依其個人的志趣,於1855至1859年間,先後於閔斯特及波昂攻讀數學和自然科學,並在波昂研究神學,秋季則轉入閔斯特。1861年8月15日,他在閔斯特大教堂由若望、米勒主教祝聖為神父。

    主教依照他的特長派他到中學教書。他先在伯荷特任教,專教數學及自然科學,同時也在聖喬治堂區協助做些牧靈工作。

    1874年正月,愛諾德出了<聖心小通訊>,目的在推動家庭使徒工作,同時也支援國外的傳教。不久,在他的小通訊中他強調,為陶成傳教士,建立一個德國傳教修會的必要性。

    1874年5月, 楊生神父拜見了雷夢迪蒙席。他是米蘭外方傳教修會的協辦人,香港的監牧;但不久即為香港的主教。雷夢迪當時客居在閔欣格雷巴克郊區紐威克的方艾森神父處。 他的建議是:如果沒有人願意建一個傳教修會,那麼楊生神父該自己去做。這終於促使楊生愛諾德神父在荷蘭開辦了聖彌格傳教會院。它就是聖言會的母院。

    1888-1908年分別於羅馬、奧地利、德國和美國設立會院。

    楊生神父生前已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請求,要他派遣傳教士。他派出八百多為傳教士分別到中國、多哥、新幾內亞、日本、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和美國。在他逝世前,接受菲律賓傳教工作的磋商也已近完成。

    從一開始楊生神父便已體認到傳教修女的重要性。然而直到1889年他才開創了傳教修女會,即聖神婢女會。此會發展迅速,在他逝世時,已有四百五十位發願修女,八十名初學生及三十名望會生。在創立傳教修女會時,他已計劃創立一個祈禱修女會,就是聖神永禱會。

    楊生神父盡畢生之力來領導他所開始的工作,直到1909年他中風為止,他給教會遺贈下幾個傳教修會。她們都能夠面對兩次世界大戰和極權政府的種種艱難困苦,而仍為教會中大的傳教修會,繼續成長發展。

 一位聖者的成功祕訣

    楊生神父的生活和功行如此地不平凡,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完全的成功者。此成功益發使人驚異的是,他從一開頭就了解他自己天賦的侷限和他自身的能力。在蓋斯同克就讀時,由於前一年他準備得不夠充分,他必須重修第三年的課程。1899年在他回憶中,他清楚地告訴賴因凱神父此事。1902年 他對考賀神父說:「我不了解為什麼蓋斯同克會接受我,因為我比別的同學都弱得多。在學業上我從不出眾,只有一次得到老師的誇讚,但卻從未得過獎。」然而他 很用功,特別在數學和自然學科上表現最好。雖然他在語言方面較差,但身為一個非正規的學生,他在閔斯特通過了教學資格的鑑定考試。當他任教於伯荷特時,他 非常用心,對於課程也準備得很充分,但他並不是位出色的老師,他的許多學生都證實了此事。他一生中在工作上常顯的有點緩慢而笨拙。好幾次他發覺布隆神父做 事比他做得比他做得又快又好。當傳聞他計劃建立一個修會時,凡認識他的人都不以為然。

    雖然楊生神父的才能有限,卻成功地完成了天主交給他的任務與一切為建修會及和修會發展有關的工作。我們要作如何解釋呢?菲施神父寫說:「瞭解楊生神父個性 的關鍵,在於他完全以神修的方式思考。在他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件,他幾乎自然地都以超性的眼光去看待。」對於他個人的生活及一切計劃和行動,他全然與天 主契合且獻給天主。我們可以說他是聖人,如同教會在列他為真福時對他所聲稱的。(摘錄自聖言的傳播者-真福楊生神父傳)

 

聖福若瑟神父 (1852~1908)

 

         生    平              

1852年        生於奧地利(今義大利)

1875年        晉鐸

1878年        入聖言會

1879年        到香港

1881年        到山東

1882-1908年在山東南部傳教

1908年        在濟寧戴家庄去世

1975年        教宗冊封為真福       

2003年        教宗冊封為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福若瑟1852年4月15日生於前奧國(今義大利)帕迪亞.沃野村的一個熱心教友家庭。當日受洗,聖名若瑟。父母務農,共生子女十三人,其中四人夭折,九人存活,若瑟排行老四。

   小若瑟自幼熱心乖巧,六歲上學,每天當步行山路三公里但他從不礦課。其品行成績常是班上第一名。

   十歲時,他得友人的幫助,到省城布萊森(Brixon)一所德語學校德文,並在該校以優等成績完成高小學業。十二歲他進入該城的小修道院,以實現他自幼想做神父的心願。由於他天賦有好的歌喉,添為主教座堂的歌詠團團員,獲得助學金。小修道院期間,每學期他也都領獎。

   二十歲時,他進入大修道院。期間他曾聽到傳教士在外教國家傳教救人靈魂的英勇事蹟及他們犧牲奉獻,犯難救人的故事,自己已有心想做個傳教士。大修道院期間,他一直是個熱心及用功的好學生。他的成績常名列前茅,每學期領獎。

   二十三歲升神父,被派到聖瑪爾定堂區做副堂,主要是負責管理該村的學校。他在該地任職二年,期間一天他讀到耶肋米亞先知 <孩子們要餅吃>的故事,幻覺從遠方,千萬陌生的外教兒童,高呼著向他要生命之糧,於是到外方傳教的思想時常縈繞著他。他雖在聖瑪爾定極得學生愛戴,堂的 信眾也都稱讚他是位有德行的年輕神父,他仍決意去做個傳教士。

   他於1878年參加了在德國剛成立不久的傳教修會聖言會。在修會中他表現良好,遂與安治泰神父被派為第一批的中國傳教士,並於1879年3月2日起程去中國。

   福神父是個志向高尚,心思細密,極富情感的人。當他啟程前,返回家鄉和聖瑪爾定的孩子們辭別的時候,他說:「我們天堂 見,地上我們見不了面了」時,孩子們都哭了,他也哭了。尤其當他陳述他辭別父母及家人的心情時,他說:「當我看見親愛的老父親和我慈愛的母親及情同手足的 八個兄弟姊妹都流著眼淚。於是請父親降福了我,我也給他們降福。我們一同到祭台前,緘下我們一家神聖的誓盟…之後,我快速離開帕迪亞山腰,我的家鄉,也許永遠不會再看見它了。」

   1879年4月21日他到香港,立刻學習中國語言(廣東話)。為入境隨俗,他開始穿中國衣服,留了鬍子,也剃光頭,留辮子,幾撮黃髮,挹在腦後,用黑繩綁上。他在香港辛苦的傳教兩年後,由於聖言會在山東省從聖方濟各會得了一個傳教區,他於1881年夏來到山東,先在省城濟南府學習山東國語八個月,於1882年4月到達他的目的地,陽穀縣的坡里莊。他與安神父二人的傳教轄區是山東南部的三十二個縣,面積六萬平方公里,人口九百萬;1898年德國佔領山東膠州灣後,又增加四個縣,面積一萬平方公里,人口二百萬。但他們到時,教友祇有坡里莊的158人。為他們這真是個很大的挑戰,但為願做個好傳教士的福神父,有那麼多的靈魂可救,太棒了。

走上成聖的路

福若瑟神父56年的生命,30年在中國,其中27年在山東傳教。他曾五次做代理主教(主教出國時),八年做聖言會中國省省會長。山東南部的36個縣,面積七萬平方公里(近台灣兩倍),他幾乎都工作過,且都走遍過多次。他做過游動的傳教士,也做過總鐸區的領導,修道院的院長。主教不在時他更做了主教府和各地的主管。他的工作及行政經驗是相當豐富的。由於他的熱心祈禱,克苦自勵,努力工作,及他的富於愛心,寬以待人等美範,在他僅27年的耕耘及他同工神父、修士和傳教員的合作下,面對各等惡劣的環境,從他開始的158個教友,能增至四萬人受洗,另四萬人準備受洗,這確實是一個驚人的收獲。

   有關他的聖德和為人,凡認識他的人,莫不嘉評如潮。他受神父們的敬愛,教友們的誇讚,甚至那些過去罵他「洋鬼子」及迫害他的外教人,也都成了他的朋友。因為他心中有愛,他愛中國,愛中國人,因此人也不恨他,和他的宗教了。(摘錄自聖福若瑟神父語錄)

Chinese, Traditional

Tags: